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绿尾大蚕蛾饲养日记:红配绿的虫宝

2023-11-27 04:23 来源:网络 点击:

绿尾大蚕蛾饲养日记:红配绿的虫宝

9 月 14 日

晚上,收到11只绿尾大蚕蛾宝宝,其中有3只体色鲜红色,个体最小;剩下的都是绿色,体型大小不一。

刚收到时的状态

绿尾大蚕蛾一年发生2代。

绿尾大蚕蛾是完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共分5龄;第一代幼虫在5月中旬孵化;第二代幼虫于8月左右开始孵化;到9月下旬,幼虫陆陆续续开始结茧化蛹。

这次我没有机会看见虫宝宝出壳的场面了。为了看一眼虫卵究竟是什么模样,只能让卖家邮寄了一些孵化过的卵壳。

绿尾大蚕蛾孵化过的卵壳;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幼虫孵化的出口

没想到绿尾大蚕蛾的卵竟然如此之小。仅比我之前养的家蚕的卵粒大那么一丢丢;家蚕的卵扁扁的,绿尾大蚕蛾的卵更圆更饱满。我用喂鹦鹉的谷粒和这些空卵壳作了比较(见下图),可以看出来,谷粒更大一些。

左上:绿尾大蚕蛾的卵壳;右:各种谷粒

9 月 15 日

今天早晨,我打开纸盒,发现仅剩1只红色的幼虫了,另外2只于昨天深夜悄悄蜕皮变成了黄绿色。

2龄幼虫的蜕皮

绿尾大蚕蛾在1龄和2龄阶段,体色都是红色。根据其他2只幼虫蜕皮为绿色的情况,再加上这只红色幼虫的体长约0.8-0.9厘米,我猜测这一只幼虫正处于2龄阶段(1龄幼虫没有这么大)。

2龄幼虫

2龄幼虫体格较敦实,体型并非光溜的圆筒状,而是像一个长六方体。这主要是因为它浑身长满了黑色的肉突状毛瘤(又称:刺突),毛瘤的排列很有规律:每一个腹节两侧的背侧面、腹面、侧腹面,从下至上均等地生长着一个黑色的毛瘤,每个毛瘤上集中着黑色的短刺,长短不齐。

可以想象,如果将每一个背侧面(同:侧面、侧腹面)所有外凸的毛瘤连起来,就分别构成了六方体最长的那条边。当然,它的质感并不像坚硬的六方钢,而是像一个被吹得鼓胀的六方体气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在每一列毛瘤之间,都点缀着相似的黑点,尤其是其腹背部的黑点,很醒目。不过,在3龄阶段,腹背上的黑点装饰便全部消失了。

那么,刚刚从红装换上绿装的那2只幼虫就是3龄幼虫了。刚蜕完皮,3龄幼虫的体长还没有变化,体色实则是黄绿色。

刚蜕皮的3龄幼虫

由于浑身长满了毛瘤和短刺,再加上它的头部总是往身体方向回缩,一时很难分辨出哪里是背哪里是腹。

3龄幼虫的毛瘤从黑色变为鲜黄色,毛瘤上的短刺依然是黑色。特别有趣的是,它的前胸和中胸上分别生长着一对醒目的大号毛瘤,粗壮的毛瘤被一层黑色的外圈紧紧地箍住,像极了小女孩头上的羊角辫儿,瞧着可爱又别致。

3龄幼虫胸部的2对毛瘤

还有几只幼虫更肥大,体色翠绿色,最长的体长接近3cm,几乎是刚从2龄蜕皮到3龄时的2倍;如果这不是4龄幼虫,那也是即将就要跨进4龄的大门了。

3龄?4龄?

幼虫静息时体长约3cm

幼 虫 的 整 体 侧 观

由于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蛾类的幼虫,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新鲜。所以,我去查找了一些有关鳞翅目幼虫身体结构的知识。

鳞翅目幼虫的特征(https://c.quk.cc/2/c7/sszeqrblnca >A. 头外观 ;B. 整体侧观;C. 毛序

很难拍到清晰的绿尾大蚕蛾幼虫的头部照片,我在文章结尾处放了一个幼虫进食的视频,可能看得更明白一些;

关于毛序,我还没整明白,暂且不表;

我就说说我能看懂的“整体侧观”吧。

对照着“鳞翅目幼虫的特征”这张图片,我将绿尾大蚕蛾3龄幼虫的外观做了一些标记(如上图所示)

A:前胸

B:中胸

C:臀盾

D:臀足

1-8: 腹节1-8

由此可见,绿尾大蚕蛾幼虫共有9个腹节,其中臀盾C+臀足D组成了第9个腹节。幼虫的前胸A和中胸B,以及第8个腹节上的毛瘤都比其他部位的更大。

诡 异 的 毛 瘤

拍了一张微距镜头下的毛瘤图片。这个毛瘤上有8根短刺,粗壮而坚硬;另外还有1根刺非常长,根部坚硬,越往后越细,但并不软(每个毛瘤上,刺的数量并不完全一样)。如此一来,这只毛毛虫武力全开,远可攻近可守,它的天敌想征服它,也绝非易事。

诡异的毛瘤

刚刚步入3龄的幼虫,毛乎乎的,浑身上下都是毛

即将步入4龄的幼虫(看看毛瘤上的那根长刺)

为过审,此处为视频截图

(未完)

幼虫进食视频请戳首发链接:

https://c.quk.cc/2/c7/tbkay0w5gw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