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上海百年轮渡史话

2023-12-11 07:14 来源:网络 点击:

上海百年轮渡史话

在黄浦江上坐船摆渡,往来于浦东浦西,对于上海市民来说,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黄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轮是何时起航的你知道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黄浦江上全赖手摇木船摆渡。

手摇木船摆渡

混乱的渡口状况;

混乱的渡口状况;

舢板民渡

老明信片

老明信片

浦江夜渡

1911年1月5日,塘工局所属安泰轮首航,从东沟渡口至外滩铜人码头(今南京东路外滩附近)。由此,上海开始进入“轮渡时代”。1917年增停西渡,1919年增停庆宁寺。1920年,私营同济和商轮局成立,创办高桥至上海的轮渡,它是境内最早的官办轮渡。

1920年代位于天灯口的高桥市轮渡码头

高桥轮渡码头浮桥坍毁情形

铜人码头

宣统二年(1910年)外滩铜人码头

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颁布《上海市商办济渡规则》,以“本市区内济渡事宜,以市办为原则,在市办济渡未成立之处,得暂归商办”的原则。这些轮渡就随着塘工局移交市政府,成立浦东轮渡管理处。次年归公用局管理,改组为浦江轮船管理处。1928年底,这些轮渡被称为“市轮渡”。1931年1月又升格为市轮渡总管理处管辖。1933年8月,市政府成立上海市兴业信托社,经营市内各项公用事业,市轮渡总管理处遂归信托社管理,改为上海市轮渡管理处。

1947年官商合办的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董事长杜月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1931年3月,市轮渡将长航线延长至高桥,称为沪高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淞沪铁路停运,上海至吴淞之间交通陷入瘫痪。战火一停,市轮渡于3月18日以4号渡轮从外滩铜人码头出发,直驶吴淞,每日往返各3班。因班次间隔时间太长,后又开通高桥至吴淞航班。此后虽然淞沪铁路恢复运营,但吴淞与上海之间的交通仍感不便。1933年,在吴淞检船码头开始建筑专用轮渡码头。1934年1月25日,上海至吴淞轮渡开班,每天上午7时起至下午5时止,南京路外滩和吴淞每小时整点开行一班,沿线停靠西渡、庆宁寺、东沟、高桥、光华(光华火油公司,在高桥沙)等处。因为轮船吨位较大,还可以载运乘客的货物。沪太长途汽车公司同时将路线延伸到吴淞轮渡码头,方便宝山、杨行的乘客。因沪淞线乘客众多,1935年添造市轮渡6号轮投入使用。

旧式渡轮“公安”号;

1929年11月10日,上海特别市浦江轮渡管理处定造的“市轮渡1号”投入试运行

第三号渡轮

第四号渡轮特等舱;

渡轮上惬意的乘客

第五号渡轮

第五号渡轮三层甲板

第六号渡轮上层甲板举行婚礼;

第六号渡轮三层甲板咖啡座;

第六号渡轮特等舱。

第十一号渡轮

第十四号渡轮

第十六号渡轮

第十七号渡轮

第十八号渡轮

豪华专用渡轮“济航”号;

豪华专用渡轮“泾航”号;

淞沪长渡线的终点站在市中心的铜人码头,即今北京东路外滩。这里同时是对江渡春北线的码头,客流量巨大。铜人码头是公共码头,所有船只都可以停靠。船只、人群都拥挤不堪。码头又无售票亭、候船室,乘客苦不堪言。这里是公共租界最繁盛的区域,缺乏空余岸线,无法改造。市轮渡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经过多年磋商,工部局终于在1934年答应将北京路外滩原有的第十五号公共码头向南迁移,让出岸线48.77米,无条件免费供给市轮渡自建码头之用。市轮渡公司于是在这里建造钢质双层浮码头一座、浮桥两座,于1935年1月28日开始停靠渡轮。轮渡码头可同时停靠两艘渡轮,建筑材料全部钢质。双层浮码头分上下两层,下层北端为入口。有售票窗五个,分别售对江渡、长渡(淞沪线)头等、二等及上川联票。对面为消费社,出售糖果、点心、水果,兼兑换银洋。附设祥生汽车公司代雇处及公用电话。过售票处即为长渡及对江渡候船处,内设阅报处、饮茶室。南端为出口,用铁栅栏与入口隔离开。这种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乘客的多种需求。上层为轮渡公司营业科办公室和特等票售票处、特等乘客候船室。上层南侧为水上饭店,专售西菜茶点,供时尚人士餐食之用。

外滩水上饭店。1935年3月17日,北京路外滩双层浮码头即外滩水上饭店落成使用。

20世纪30年代北京路外滩双层码头

外滩渡口售票大厅;

上层南侧为水上饭店,专售西菜茶点,供时尚人士餐食之用。

市轮渡管理处在1928年5月开通首条对江轮渡线,从浦西腾越路至浦东庆宁寺,后因腾越路码头淤浅而停运。1931年5月6日开办浦东庆宁寺至浦西定海桥的庆定线,8月13日接办浦东其昌栈至浦西威赛码头的其威线,12月24日开办浦西东门路至浦东陆家渡的东陆乡,1933年2月23日改为至浦东东昌路的东东线。1934年2月6日开通了浦东春江码头至浦西外滩铜人码头的春铜线,次年1月改停外滩北京路码头,改称春北线。1936年3月1日开辟从浦东塘桥至浦西董家渡的塘董线。

庆定线庆宁寺渡口

庆定线定海桥渡口

其泰线其昌栈渡口

民生路渡口

复兴路渡口

塘桥码头

塘桥民渡

塘董线塘桥汽车渡口

东东线(东昌路—东门路)

东东线(东昌路—东门路)

杨家渡

除了对江轮渡外,市轮渡还开办了西闵线车渡。1932年,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在黄浦江上游选址西渡、闵行,筑成钢引桥连系趸船浮码头。同时并建造柴油机钢质车辆渡轮“经航号”,可载2辆小汽车,同时可载乘客70人。这是全国第一条官办汽车渡航线。由此,战前的上海形成了一个以市轮渡为主、商办民渡为辅的渡运体系。1933年10月4日,新添置的“济航号”车辆渡轮投入营运。“济航号”载重35吨,可同时搭载10辆小汽车和120位乘客,为当时上海最大的汽车渡轮。

西闵线(西渡—闵行)

西闵线车渡(西渡-闵行)

“济航号”车辆渡轮

抗战胜利后,黄浦江两岸的轮渡线逐步恢复营业。上海市公用局成立上海市轮渡公司筹备处,于1947年2月正式成立。公司将战前的庆定、其威、东陆、春北、塘董等五条对江航线调整为上定、其泰、东陆、春北、塘董等五条对江轮渡线。1949年12月接管市轮渡公司,开通的对江渡有东东、塘董、庆定、其秦、陆北等五条航线,长渡线自北京路外滩至高桥航线,另有南陆线车轮渡。

1920年代创办上南交通公司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