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耕读隐士陶渊明,给所有穷途儒生,做了一个独善其身的绝佳例子

2023-12-11 07:39 来源:网络 点击:

耕读隐士陶渊明,给所有穷途儒生,做了一个独善其身的绝佳例子

既隐士集团“竹林七贤”之后,陶渊明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耕读隐士

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集团“竹林七贤”都是当时名士,以贵族居多,除了嵇康、向秀外,其余人很少有躬耕的经历,但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心怀天下、正直善良、忠诚耿介等品质,却是耕读文化所一直秉承的核心精神。并且,以“竹林七贤”为首,继承、发展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时代——魏晋玄学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产生了后来历史上最著名的耕读隐士——陶渊明。

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就耕读文化的形成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时期。

一、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发生了大碰撞。受时代影响,汉族知识分子心中仍有很深的华夷之别。对农耕的坚守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汉族儒家文明的标志。所以,越来越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强调耕作的重要性,将耕读并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另一方面,士族、庶族之别依然非常明显。很多庶族知识分子在做官无望的情况下,转而将农耕和读书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满足生存需要,又能保持文化优势,同时还可使自己家族逐日壮大。

庶族出身的陶渊明,即便雄心壮志,也注定不可能有大抱负

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愿意归隐。早期的陶渊明,一如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是很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他的早期诗篇中时常露出儒家的功业之心与强烈的入世之志: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这多么具有雄心壮志!在《拟古》其八中也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诗句。可是,不幸的是,他生在东晋末期,时局动荡,四方不稳,儒生想要出头,最好就是凭借社会地位,而他却出身庶族。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凭借战功做到三公的高位,却依旧改变不了庶族的身份。

至于士族、庶族的分别,后人也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大约可以做以下几个小区分:

一、汉代推崇儒学,读书又讲究家法师门。因此,如果某个家族在汉初就做官,有机会接受儒家思想,并一直延续壮大家族,同时还能传承儒家学说的,这个家族到了魏晋,无疑是士族。比如司马氏家族就是河内士族。先祖司马卬,在秦末汉初就是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后来司马卬降刘,被楚军所杀。刘氏主汉,司马家就成为功臣,官居高位。此后,司马氏世代有高官,并以儒学传世,所谓“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二、再比如王羲之家族,是著名的琅琊王氏,即魏晋六朝最大的王、谢两大家族之一。王氏的祖先,是王翦、王贲父子,在战国时期就是秦灭六国的得力大将。秦朝统一天下,王氏祖孙三代皆受封列候,一时荣耀至极。刘汉代秦,王氏家族成员依旧身居要职,此后时代,公卿、门生、故吏遍天下。这样的大家族,就是典型标准的士族了。

三、庶族就比较可怜了。庶族也叫寒族,也是地方上有权势的家族,可惜比起士族,那就太小了。一般来说,庶族家族历史比较短,无法和士族相抗衡。士族、庶族之间宛若鸿沟,无法跨越。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在政治上是不可能有大抱负的。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去做官,初为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五六年之后,陶渊明又去了荆州,做了桓玄的属吏。但是桓玄素有异志,打算篡夺东晋政权,所以,陶渊明在第二年就以母亲去世为由而辞官。

桓玄起兵叛乱。两年后,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起兵讨伐桓玄。不过刘裕背信弃义、徇私枉法的行为让他倍感失望,萌生归隐之心。405年,又做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不久刘敬宣辞职,陶渊明也随之离职。

看陶渊明的经历,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无奈。在那样的乱世中,儒生的作用实在不大。陶渊明建功立业的心思逐步破灭,想逃离俗世的念头越来越重。405年8月,他又被叔叔推荐,做了彭泽县令。可是官场逢迎的规矩让他实在不自在,“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也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印辞职,回家隐居。

陶渊明挂印辞官,历史上第一位过着耕读生活的大隐士诞生了

按陶渊明的话来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哪怕是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饥饿冻馁的代价,他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挂印辞官,对他来说有一种无比欣喜、飞鸟出笼的快感。因为这种感觉,他一不小心写出了两篇流传千古的名篇。一篇是《归去来兮辞》,一篇是脍炙人口的《归田园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句句朴实无华,但是句句都透着真切的欣喜。从诗中看,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辞官之后,他守着家中草屋,在南野开荒种地,听着鸡鸣狗吠,坐在桃李柳荫下喝酒写诗,完全过上了怡然自得的道遥生活。

地要种,酒要喝,书,依旧要读。陶渊明说“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但是这时侯陶渊明读书,已经不为功名利禄、不为给人炫耀、不为做官发财,读书完全成为一种自我享受和纯粹的精神需要。这种读书境界,怕是绝大多数读书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境界吧。

陶渊明这种毫无功利目的的读书,就知道他为何这么久一直被大家所推崇了,也就能理解他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多么洒脱和逍遥的秉性了。自此,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位过着耕读生活的大隐士,就这样诞生了!

陶渊明真真正正过农耕生活,所写诗作便格外打动人

但是农耕生活毕竟是艰辛的。陶渊明亲身实践一一不是公务闲暇为了体闲而种地,而是真真正正以此为生地劳作,所以他对耕作比别人有更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反映农民疾苦的诗,也就格外打动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朴实无华,有很多真切描写农耕之艰辛生活的诗句。诸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所写的蝗虫灾害:“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不过,和一般诗人相比,陶渊明是非常清醒的,一般人站在门外看农耕生活,徒生艳羡,只能见其乐不能知其苦;而和一般农人相比呢,他又是达观的,一般农人生长于斯,满腹哀怨,只能知其苦而不能知其乐。

而陶渊明恰恰具备了切身体验苦乐的条件,所以他:

一、能写出“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之类深明农耕之苦的句子

二、还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

三、同时还能“秉耒欢时务,解颜劝人”——跑去给其他农人劝解,排遣他们心中的苦闷

陶渊明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能以仁心去对待更为困苦的农夫朋友,施以无畏,这也是让人不得不钦佩的地方。农耕给陶渊明的,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独立和自由。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价值最通常的途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赏识了,就飞黄腾达、治平天下了。但是,现实住住是达者寡而穷者众,大多数时候,知识分子是不能够真正被赏识的、所以,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现实与理想、出仕与避世之间的平横。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未能兼济天下,但是他给所有穷途儒生,做了一个独善其身的绝佳例子,给所有不得志的土大夫和失意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完全可能的生存范例。耕读,从此再也不能分开。自陶渊明之后,进而治平、退而耕读成了后世文人生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