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解读马口窑陶器艺术的多维度欣赏与价值

2024-09-22 00:07 来源:网络 点击:

解读马口窑陶器艺术的多维度欣赏与价值

文|百小娱

编辑|百小娱

前言

中国陶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赏。这是因为中国陶瓷本身具有独特而无法替代的艺术元素和审美价值。它蕴含着人类对艺术的欣赏和评价标准,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的特点。同时,中国陶瓷也是文明的承载者,是人性的容器,具有多个层面的艺术欣赏价值。

民间陶瓷承载着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示了陶器匠师们对于纯朴而不炫丽的艺术表达的追求。他们巧妙地运用看似随意而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示了民间艺人独特的艺术技巧和朴素的艺术风格。

回顾马口窑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艺术根源深植于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马口窑陶瓷以其朴素的构成要素和装饰手法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在这些生动活泼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间艺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幸福的向往。

这些充满生机的飞禽走兽、欣欣向荣的花木以及活泼浪漫的人物形象展现在现代人们面前,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欢乐自由的世界。在这些陶器上,美学原则、绘画意境和装饰手法都融入了对生活真挚情感的表达之中。这也是马口窑陶器艺术最具魅力之处。

马口窑陶器的造型艺术

马口窑陶器的烧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它主要是用于民用的器皿。这些陶器的造型古雅大方,釉色古朴厚重,刻花装饰非常讲究。主要装饰部分常以划花剔地的阳纹为主要元素,而次要部分则以刮花阴纹为辅助装饰,形成主次分明的效果。烧制完成后,这些陶器呈现出古铜等色调,显得庄重而耐看。

马口窑主要生产小件陶器,其中最著名的是烘炉,这是湖北人在冬季常用的手提炉。在过去,艺人们喜欢在烘炉的提把两端加上一对青蛙类小动物的装饰,这不仅增加了提把的承重力,还增添了活泼有趣的氛围。除了烘炉,马口窑还制作了古香古色的烛台、小巧实用的暖炉、雕花刻字的酒坛以及造型朴拙的陶枕等。

马口窑陶器的制坯原料采用当地的土壤资源,但由于土质较为粗糙,因此民间工匠们使用白色化妆土覆盖在红色胎土表面。通过在胎体罩釉前后施加化妆土,使得本来粗糙的胎体在釉下形成更加平滑柔润的表面。通过这种粗料细作的手法,配合独特的刻花工艺,马口窑陶器呈现出生动流畅的线条和厚重朴拙的胎质之间的强烈对比。

这些装饰纹样多取材于生活场景,如花卉、鸟禽、鱼虫和人物等等。工匠们运用纯熟而简练的刻划方式,以极为洒脱的笔触表现出来。这些装饰纹样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对平凡生活极大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马口窑陶器的刻花工艺充分展示了工匠们的艺术造诣,使陶器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精湛的技艺。通过这些精美的装饰纹样,马口窑陶器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赞赏。

马口窑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是民间生活日用器,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正好展示了它地道的民窑特色。马口窑的陶器造型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用具,其中碗、罐、坛、瓶是最常见的品种,其次还有壶、枕、灯、盆、桌、凳等。这些器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类是陈设用具,包括烛台、动物形象、玩具等。这些陶器被用来装饰和点缀室内环境,增添了生活的美感和趣味性。

第三类是宗教类用器,包括香炉、神像俑以及各种供器等。这些陶器在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于祭祀和供奉。

通过这三大类陶器,马口窑展示了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丰富的创作主题。这些陶器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更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马口窑陶器以其多样的产品种类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马口窑的主要产品,陶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因此其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陶坛采用平底折沿的设计,其中八仙坛是马口窑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八仙坛可以用于酿酒腌肉、制作泡菜,也可用来盛水洗浴,用途非常多样,因此需求量很大。

陶坛的表面常以杏花、树木、水草、花鸟、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为题材,还可以加上题诗词、短句、标语、口号等文字装饰。通过在陶胎表面施加一层化妆土,再赋予植物釉,采用柴窑烧制,烧成后陶坛显得更加滋润明亮,色彩浓郁,光亮如漆。与此同时,陶坛底部通常不施釉,露出红色胎土,这种工艺在马口窑的陶器中非常常见,展现了特殊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思想。

总体而言,马口窑陶器的艺术造型展现出强烈的整体感和鲜明的特色,表现了民间工匠们熟练掌握根据原料性能采取适当的造型手法的能力。他们能够处理好变化与协调、整体与局部、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对比与统一关系。在工艺水平上,他们能够娴熟地把握稳定与生动、比例与尺度等要素,取得了在造型设计艺术方面的非凡成就。

这种艺术造型的成功反映了当时经济文化日益世俗化的背景下,广大劳动人民对陶器制品实用功能需求和审美追求发生的变化。马口窑陶器的造型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更注重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工匠们通过对整体形态的把握和对细节处理的精准,创造出富有魅力和独特性的陶器造型。

马口窑的匠师们积极适应民众的需求,努力探索如何在实用性和外观美之间达到统一,这与现代设计思想中的“形式追随功能”是一致的。尽管马口窑的陶器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但它们在艺术造型上并没有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点。

相反,它们展现出多样的变化中的统一,将变化和统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丰富、耐看和含蓄的视觉美感要求。马口窑的匠师们巧妙地运用形体轮廓的线型张弛和收缩的对比,塑造出丰满、挺拔、端庄的艺术造型,并将民间绘画艺术与陶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们通过起承转合、轻缓徐疾的手法,展现出灵动而又有气势的整体造型效果。

对于陶器制品而言,形体是装饰的基础和承载体,而装饰则是形体的美化和升华,两者虽相对独立,却又密不可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器物形式美和视觉美的统一,这也是研究马口窑装饰艺术时首先关注其造型艺术的原因所在。

马口窑陶器的文化传承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劳动先于艺术,物质生产的制造始于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而不是追求审美和欣赏。最初,人们创造物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用工具,受限于加工条件,他们只能进行简单的打磨和砍削。随着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发展出磨制、钻孔、刻花等技术,并创造出骨器、蚌壳等装饰品。

劳动的过程促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到完善,为人类的思考和审美意识奠定了基础。人类的灵魂观念、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审美意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正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伟大之处,在这个逐渐发展的艺术进程中,陶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火象征着光明和温暖,远古时期的人类面临着野兽的威胁,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因为发现和利用火而走向光明,踏上了不断前进的道路。今天,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人们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在灯光初现时,城市喧嚣、灯火辉煌、车水马龙。

.然而,很少有人记得祖先点燃火种的不易,更难以体会到他们发现陶器制作技术时的喜悦。陶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举,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陶器为世界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交汇,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生生不息的循环。

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东汉时期的陶瓷生产已经非常成熟。到了两晋时期,陶瓷制作使用了更先进的瓷制轴顶装置,取代了传统的慢轮生产方式,这在陶器成型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同时,釉料配制和烧制工艺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在化妆土的运用方面取得了成功,为陶瓷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马口窑陶器艺术经历了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成熟期。它承袭了历代制瓷工艺的辉煌成就,同时具备独特的地方特色。马口窑陶器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发展,形成了与官窑陶瓷截然不同的完整艺术体系。

同时,受到楚文化美学思想的影响,马口窑陶器艺术融合了市井文化的内涵。作为创作者的表达,它无处不展现出主体的审美情感和意志,充分展示了中国民间陶器独特的朴实、豪放和大气的艺术风格。

清代马口窑陶器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其造型和釉色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物故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和八仙人物,戏曲故事在陶器上特别受欢迎,如《西游记》、《水浒传》、《打金枝》等。在人物造型上,陶器深受陈老莲画派的影响,表现出粗狂、流畅、豪迈的筆触,仅用几笔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犹如国画中的写意风格,展现出吴带当风的气势。

马口窑陶器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善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散发出朴实、浑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展现出民间艺术细腻、真挚、朴素的情感。这些特点彰显了马口窑陶器艺术的永恒魅力。

马口窑陶器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例如鼎、罐、甑、盆、豆等,早期就已经开始采用刻、划、拍、印等装饰手法。这些陶制器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使用这些陶器时,不仅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同时也通过装饰给予感官上的美感享受。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段,如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瓦解,封建社会的建立和繁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而这些进步的总和构成了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

陶器在数量、种类、艺术题材和成就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艺术遗迹和遗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器工匠和艺人们通过勤劳和智慧为陶器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汲取了日常生活中的思考、耕作和劳作的乐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将这些想法和情感融入到手工艺品中。这些器具凝聚了无数巧思和创意的结晶。

马口窑陶器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生长于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之中。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的根源,而民间艺术则是民间文化的形象承载和表现方式。它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本质和独特特征,是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民间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在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观点中被划分为上层社会文化、中层社会文化和底层社会文化,有时也可归纳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这种分层视角是基于阶级文化的角度,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存在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隔离和联系,相互渗透和纠结,最终形成了整体的民族文化。

尽管下层文化被视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但所有阶层的文化都源于原始文化的发展,它们既有差异又存在联系,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马口窑陶器艺术的多维度欣赏价值

文化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具有超越功利性质的特点,因此更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正如博厄斯所指出的,即使是最贫困的部落也能创造出让他们享受审美愉悦的作品。

这些作品能够发现自然的丰富性和巨大的价值,使自由的人能够专注于美的创造并且小心谨慎地对待。马口窑陶器艺术首先因其独特的形式美感而受到赞赏。在中国民间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中,可以发现人类童年时期心灵世界的自由和真实性,可以看到他们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最真实的情感。

通过这些器型和装饰纹样,我们可以体会到理念之美在具体物体中的展现。马口窑陶器通过形式感引发了美的感受,其中蕴含着具有意义的形式,它们是艺术情感的物质化体现。它们以特殊的语言讲述着楚地文化史上曾经的辉煌和人们当时的创造与生活。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朴素的生命意识和人性的物质化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陶瓷器皿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变,现代人在以审美心态欣赏马口窑陶器时,会感到惊叹和赞叹。欣赏马口窑陶器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与当时人们的心灵进行互动,通过陶器艺术与他们进行对话。

通过这些器物,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口窑陶器艺术并非一蹴而就地达到美的艺术境界。在人类起初的蛮荒时期,远古文明是如何将陶器制作融入其中的,黑陶和白陶所代表的颜色和质地也蕴含了对哲学意识和对世界起源的理解。兵马俑的雄伟和画像砖的朴质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而唐代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宋代瓷器的雅致同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兴衰和存亡。

这些陶器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和见证。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和传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技艺水平。从远古到现代,陶器艺术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与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紧密相连。

马口窑陶器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中,陶器上的装饰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以中国传统的祥瑞龙为例,器物上绘制的龙纹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和美化,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与原始陶器相比,进入文明社会的陶器装饰显然更加有意识和理性,装饰的形式与象征意义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欣赏马口窑陶器艺术时,我们也要欣赏其中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技巧。这些表现形式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例如,对泥土和窑火温度的掌握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还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的感悟和对创造对象的不断探索。艺术创作者在最初的阶段就要关注并挖掘隐藏在物质形式之下的精神特征,即在创造过程中敏锐地把握物体与人类心理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整个手工艺生产过程伴随着各种动作,这些动作是基于实践经验,由工匠个体决定的,它们通常与艺人的心性、习惯、兴趣和意愿相结合。在动作的姿态、神情、节奏和力度等方面展现出个人的倾向性,形成了个性化的制作风格。这种个性化风格抵制了技术的自律倾向,而可能将制作者丰富的灵性和渴望表达的原始生命力带到现实层面,并通过动态的造型得以表现。

因此,马口窑陶器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将主体的精神和原始生命冲动融入到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它以个性化的制作风格和动态的造型呈现,从而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渴望。

结语

马口窑陶器的纹饰描绘过程体现了人的灵性和对美感的追求。通过使用动植物的不规则形状来弥补装饰的单调,以同构的方式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既是出于纹饰表现形式的需要,也是创作者想象力的反映。我们可以发现,马口窑陶器艺术更具有一种纯粹的形式美,具备强烈的自为目的和自律性。

宗白华先生在讨论民窑装饰纹时指出:“在这些纹饰中,人物、禽兽、鱼虫、龙凤等形象跃动生动,活泼异常。然而,它们完全融合于流动花纹线条之中。物象与花纹相溶,花纹本身也是由物象形象蜕化和僵化而来。每一个动物形象都是一组流畅线条的交织,融合在整个纹饰的交响曲中,它们栩栩如生,抽象而富有画意。它们不追求雕凿出立体的形似,而注重表现飞动姿态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内部的运动通过线纹来表达,即所谓物的‘骨气’。”

这种美感追求和创造性体现了对人的自我感悟和创造本性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以人为中心的观念。

马口窑陶器的古雅大方的造型、朴实厚重的釉色以及讲究的刻花装饰,这些隐藏在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承载着朴素的历史,描绘了荆楚地区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国家强盛和富裕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李正文.即将消逝的文明[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2004.

[3].佛兰·博厄斯.原始艺术[M].三联书店,1988.

[4].潘鲁生.国民间美术工艺学[M].群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