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每逢佳节胖三斤,古代人的这些诗更是看着都“长胖”

2024-06-04 02:45 来源:网络 点击:

每逢佳节胖三斤,古代人的这些诗更是看着都“长胖”

再过几天,暑假就要正式收官,每个在暑假里狂欢过的人,都有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每逢佳节胖三斤!胖三斤!胖三斤!

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只要你想得到的节日,中国人都具备一种独特的“增肥气质”。而对于暑假这种不是佳节胜似佳节的情况,胖三斤只是一种非常保守的说法。

每逢佳节胖三斤这件事情,其实古人心里早就明白了,而且和我们的“躲躲闪闪不敢上秤”相比,像白居易、袁景澜等大诗人明显坦率得多,毫无偶像包袱。

“精致碳水+肥嫩鲜鹅”

“精致碳水+肥嫩鲜鹅”的顶级配置,胖三斤一点都不难。《诗歌里的美食》第三集里,白居易又强烈安利了“竹筒饭+烤鹅”这样的无敌搭配。

诗中的第一句“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白居易“吃货”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了。从春游宴的“劝客酒”尝到晚春“吴樱桃”,应季而食的饮食理念,搭配上独属苏州的美食文化,让“吃货”白居易难以忘怀。

夏至吃鹅也是苏州的习俗。因为在苏州人看来,夏至,便是“夏日到了极致的一日”,难耐的暑气驱散了食欲,只有鲜美的鹅肉,才能够提振胃口。

在《诗歌里的美食》第三集里,老镇源饭店的老板姜啸波就完美再现了招牌菜品糟鹅,用陈年酒糟与酒、葱、姜、八角等香辛料充分融合发酵,制作成香喷喷的糟卤,让糟鹅在糟卤的浸润下升华。

在苏州过中秋节,想不胖三斤都很难

中秋将至,彼时去苏州转一圈,大概率会被各种各样的苏州月饼吸引住,想“不胖三斤”都很难。清朝诗人袁景澜甚至有为月饼咏了一首诗,从如何做月饼,到月饼吃起来到底有多绝,都跃然纸上:

咏月饼

袁景澜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皓月瑶池怨,碗中泛青光。

玉食皆入口,此饼乃独绝。

沾巾银丝透,举头相思愁。

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

为何袁景澜对吃月饼如此入迷?

因为从明朝有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后,古代人大概也是没有经历过这种高糖高油食物的轰炸,整个就突出了“迷恋”二字。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月饼吃多了不健康容易发胖,但是多巴胺分泌起来的时候,是“真的快乐”。

更何况清朝的时候,苏式月饼甜、咸、荤、素样样齐全。甜月饼有玫瑰、百果、椒盐、豆沙、黑麻、薄荷等多种馅料,咸月饼则有五仁、火腿、猪油、鲜肉等等。

节目里,苏式糕点第六代非遗传承人陆小星就用最传统的“杏仁、桃仁、松仁、瓜仁、芝麻仁”五仁月饼,传递“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而一块苏式月饼的制作,需要近十一道工序,全程手工,不使用任何模具,完完全全展现出袁景澜笔下的“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想了解更多诗歌与美食的故事

关注每周六晚9:20

四川卫视《诗歌里的美食》

和中国名酒销售前三的剑南春

一起品鉴诗歌、品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