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2023冠军依旧是大众,赢家属于比亚迪
车市2023冠军依旧是大众,赢家属于比亚迪
2023 年,在华销量超过 323 万台的大众集团依旧是妥妥的霸主,但赢得最多的却是比亚迪。
随着 12 月份乘用车产销数据的披露,2023 年的车市竞争也终于尘埃落定。
据乘联会统计,2023 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零售 2169.9 万辆,同比增长 5.6%。这其中自主品牌占了 52%,也就是 1128.3 万辆。
助力自主品牌攀上这一高峰的当然是新能源。2023 年新能源车累计零售 773.6 万辆,同比增长 36.2%,增速是市场平均的 6 倍多。全年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 35.7%,较 2022 年提升了 8.1 个百分点。
这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卖得最多。12 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 64.6%,相当于每卖 10 台车就有 6 台是新能源。与之对比,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 29.5%,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 6.0%。
毫无疑问,2023 年自主品牌在声量和份额两方面都赢麻了,提前达成了原本多方预测要在 2025 年才能达成的市场份额 50% 的目标。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认真比对会发现,明面上的销冠是比亚迪,真正的隐形冠军其实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大众。
年销 323 万台,大众依然是中国市场的王者
在乘联会的车企排名中,比亚迪的 300 万台毫无疑问是销冠。但是别忘了,在中国销售的无论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或者奥迪、保时捷等等,都隶属于大众汽车集团,这是一个巨无霸级的存在。
据大众(中国)披露的数据,2023 年,大众在华全年累计交付新车 323.6 万辆,虽然和它高峰时的超过 420 万辆比缩水了近四分之一,但仍不妨碍它还是中国汽车市场的 NO.1。
在大众集团旗下,2023 年大众品牌及捷达子品牌在华销售了 240 万台,奥迪销售了 73 万台。其中燃油车交付了大约 300 万辆,纯电动车交付了约 19 万台。
所以很有意思的是,2023 年的大众在华燃油车销量和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是旗鼓相当的,旧王和新王势均力敌,剑拔弩张。这不禁让我脑补,2024 年会是什么图景?
按照乘联会统计,2023 年仍有超过 6 成消费者选择了燃油车,正是这些拥趸让大众集团保留了最后一丝颜面。只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部分忠实粉丝群体会越来越少,大众等跨国车企将面临的困境很明显。
对此,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心知肚明,所以他才说:" 未来两年市场形势仍将严峻 "" 市场份额并不代表全部,盈利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和比亚迪的 ALLIN 新能源相比,大众对于未来的规划充满了跨国品牌的特色:坚持 " 两条腿走路 "。
新能源车方面,大众品牌将推出首款 B 级轿车 ID. 7。首款由大众安徽制造并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品牌车型将在 2024 年下线,奥迪 Q6L e-tron 也将在年底投产。大众品牌与小鹏合作的两款新车,则将在 2026 年正式登场。
燃油车方面,大众集团将继续推出新车型,所有主要的燃油汽车产品都将获得高端技术升级,同时还将逐步推进燃油车阵容的混动化发展。
" 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绝不会不计成本地追求增长。我们也将投资聚焦于下一步的创新发展。"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与其和国产品牌为了份额争得头破血流,大众集团更在乎的是利润。毕竟销量只是表象,赚钱才是王道。这其实也是所有跨国品牌的共识。
即使失势于中国市场,也不妨碍现代起亚、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斯特兰蒂斯继续稳坐全球前五的交椅。
所以起亚中国的杨洪海才会很有底气说:" 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 21 亿美金,贴得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
虽然充满了争议,但话糙理不糙。中国品牌固然可以靠新能源和智能化在国内市场卷到飞起,但出了国呢?并且近年来中国品牌是赚到了声量和份额,但跨国品牌赚的可是实打实的利润。2022 年,一汽大众的单车利润仍有高达 2.3 万元,比亚迪还不到 1 万元。
2023 年前三季度,丰田的全球净利润高达 225.4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600 亿,超过我国所有汽车企业的净利润之和。同一时期,特斯拉和大众汽车的净利润也分别达到 70.72 亿美元和 122.84 亿美元。反观比亚迪,即使 2023 年卖爆了,前三季度净利润也只有人民币 213.67 亿,折合美元不到 30 亿元。
如此一对比,现实的残酷性便跃然纸上了。对于比亚迪乃至所有的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未来并不能轻松多少。
凭借新能源挤进世界前列,比亚迪值得掌声
虽然强敌当道,但 2023 年的比亚迪确实值得称贺,它踏上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台阶。
首先,比亚迪的这份成绩单是国内所有车企都没有够着过的高度,无论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或者上汽通用,最高光的时刻也只有 200 万台上下。
其次,2022 年比亚迪和一汽大众并没有真正拉开差距,只是微弱领先了几万台,但 2023 年它一口气将差距拉开了近 120 万,显得异常醒目。
比亚迪的批发销量超 301 万辆,领先第二名的一汽大众近 120 万台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 2023 年将成功挤进全球车企销量的前十名。
根据最近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份据传来自 GlobalData 的数据,比亚迪 2023 年是全球车企销量的第九位,领先于第十位的铃木。但需要说明的是,GlobalData 这份数据是预测数据,并非最终企业销量,所以排名还可能会变。但总之,比亚迪排进前十应该是大概率的。
比亚迪挤进全球销量前十,将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一方面,从比亚迪自身来说,它再次完成了一次华丽蜕变,从新能源销冠到国内车企销冠,再到跻身全球殿堂,比亚迪的实力举世瞩目。
另一方面,这是中国车企首次挤进这份榜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不断进步,中国汽车市场从最大到最强的过程中,终于孕育出了一家能够和全球豪强并列的企业品牌,可喜可贺。
与此同时,比亚迪凭借新能源车挤进全球前十,既有汽车工业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风向标的意义,也反映出比亚迪和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强大竞争力,这种光环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出海最好的品牌效应。
当然,这里我们也不妨做一些冷思考:在实现了 300 万年销的阶段性胜利后,比亚迪的下一步将会面临什么?
首先,比亚迪的高光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所缔造的,国民对于新能源车的高接受度成就了比亚迪。但在海外市场上,会是另一番景象。
抛开对新能源车始终不大感冒的日本韩国,就连接受度最高的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也大概只有 20% 左右,北美只有 12.5%,其他国家地区更是低得可怜,所以它们绝不会为比亚迪贡献出一个年销数百万台的 " 盘子 " 出来,至少短期内不会。
另外,无论欧洲、北美或者日韩,比亚迪都将遭到来自特斯拉的强力阻击——后者 2023 年的纯电车型销量超过 180 万台,而在这些国家市场上,特斯拉无论品牌形象还是科技卖点都明显要更强。更不说这些地区本就有足够强势的传统汽车品牌,还叠加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国际局势、民族情节等因素。
特斯拉在海外市场的号召力远高于比亚迪
所以,出海这条路比亚迪当然要走,往高大上的说能成就百年汽车品牌,往现实的说是能真正赚到利润,国内市场已经卷到了极致,卖得越多亏越多不是新鲜事。
但出海这条路注定又是艰难的,在国内可以吊打丰田和大众,到了海外截然不同。
2023 年,比亚迪的 300 万销量构成里,出口只有 24.3 万台,不到总销量的 8.0%。也就是说,它还不能说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车企,全球影响力远没有达到像特斯拉或通用、福特们的高度。
目前,海外布局做得最好的是中国车企是奇瑞,其 2023 年的 188 万台销量构成里,海外占了 93.7 万台,达到半数。只是这半数主要是卖到了亚非拉等地区,这些地区对于新能源的接受度不会太高,所以奇瑞的成功比亚迪无法参考。
奇瑞是在海外市场发展最成功的中国品牌
而如果海外市场短期内不能提供太多增量,那么制约比亚迪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仍将是国内市场。
按照此前中汽协的预测,2024 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 1150 万辆左右,也就是在 2023 年 940 万台基础上再增加 210 万台。乘联会的预测则是 1100 万台(批发销量),和 2023 年相比增长 22%,同样大约是增加 210 万台规模。
也就是说,经过前面两年的高速增长,国内新能源车增速将逐步归于平缓,这点其实去年上半年开始就已现端倪。
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既要面对海外市场的增长压力,也要面对国内市场越来越卷的严峻现实,困难是肉眼可见的。
接下来,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腾势和方程豹等的市场表现,将极具有参考意义。它能不能从 20 万以内越来越卷的 " 泥沼 " 中抽身并提高利润率,就看这些高端车的表现了。
回溯 2023 年的中国车市,新能源车仍在高速增长,传统燃油车也在快速萎缩,只是这两者的速度都在渐趋平缓,回归理性,不再像过去那样的剧烈动荡。
一方面,经过前面几年培育,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识越来越全面,选购时的态度越来越务实;另一方面,去年多部门呼吁稳定燃油车消费,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可见短期内燃油车仍有空间,当前谈以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还为时尚早。
这样的背景下,代表传统的大众和代表新能源的比亚迪,在 2024 年将会持续拉锯或者直接攻守异位?就格外值得关注了。
-
- 王书翰:Hi4技术架构——混动技术的集大成者
-
2024-01-16 22:18:29
-
- 理想汽车:L系列车型今年3月将改款 现款车型可享优惠
-
2024-01-16 22:16:27
-
- 100条问答,是小米颠覆汽车营销的开始
-
2024-01-16 22:14:24
-
- 大众集团2023年在华销售323.6万辆,同比增长1.6%
-
2024-01-16 22:12:22
-
- 2024 款理想 L 系列车型 3 月发布并开启交付,将进行配置更新
-
2024-01-16 22:10:19
-
- 8.69万元起售!吉利豪越PRO是8万级SUV价值天花板
-
2024-01-16 22:08:16
-
- “好好先生”李斌:放弃幻想,直面挑战
-
2024-01-16 22:06:14
-
- 央视报道: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
-
2024-01-16 22:04:11
-
- 年轻人更理想的家!零跑C10预售24小时 订单破15510台
-
2024-01-16 22:02:09
-
- LEAP 3.0架构落地,零跑C10挑战理想L系
-
2024-01-16 22:00:06
-
- 日系第一、合资第三,广汽丰田2023年销量答卷有看点
-
2024-01-16 21:58:03
-
- 奇瑞2023销量营收破纪录,2024期待更大突破
-
2024-01-16 21:56:01
-
- 比亚迪仰望 U7 更多参数公布:全球量产轿车最低风阻 Cd0.195
-
2024-01-16 21:53:58
-
- 汽车圈“嘴强王者”金句频出,谁也不服谁!
-
2024-01-16 21:51:55
-
- 固本笃志 阔步奔驰 梅赛德斯-奔驰以稳健业务表现高质量收官 2023
-
2024-01-16 21:49:53
-
- 到2027年,中国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
-
2024-01-16 21:47:50
-
- 终获橄榄枝花环!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上)
-
2024-01-16 21:45:48
-
- 智界S7延迟交付遭控诉,部分准车主放弃“遥遥领先”
-
2024-01-16 21:43:45
-
- 仰望U7曝光,百万级豪车定位瞄准保时捷?
-
2024-01-16 21:41:42
-
- 王骏接任上汽乘用车总经理
-
2024-01-16 2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