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汽车 > 正文

​风口还是泡沫,飞行汽车为何屡受资本市场青睐?

2022-11-09 15:23 来源:网络 点击:

风口还是泡沫,飞行汽车为何屡受资本市场青睐?

本文字数:2996 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

毫无疑问,车辆的发展是迅速且令人惊叹的,从最开始的马车、自行车,再到如今的汽车、新能源车,我们见证到了各种汽车业态的变化;而如今,一个更加疯狂大胆的假设从电影照进了现实,飞行汽车或许就是汽车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最近在小鹏汽车召开的 "1024 科技日 " 上,小鹏汽车分享了自动驾驶的技术进展和细节,同时也透露了小鹏下一代飞行汽车的动态;目前,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旅航者 X2 已经在迪拜完成了海外公开试飞。这究竟算是一件出行方式改变的 " 历史性时刻 ",还是新一轮故事的开始?水滴汽车带大家聊一聊飞行汽车的始与末。

悄然兴起还是早有铺垫?飞行汽车的前世今生

犹记得年少时会为电影中飞在天空中的各种飞行器真臂高呼,其中不乏智能与科幻并存的飞行汽车;早在 1982 年上映的《银翼杀手》电影中,汽车已经可以实现地面行驶与空中飞行的兼顾,不论是否关乎剧情的推进,飞行汽车在那段时期或许已经被确认了 " 可行性 "。

事实上,早在 1917 年就有国外设计师研发了 " 飞行汽车 ",虽然试做机看上去更像是一台带着轮子的简陋飞机,但当时这在当时绝对是最天马行空的点子。1946 年,以 " 飞行汽车 " 为设计目标的产品正式落地,封闭机舱、四轮行驶、超大机翼," 飞行汽车 " 雏形进入了公众视野,尽管没有办法与真正的飞机时速媲美,却仍是该领域迈出的巨大脚步。

在此之后,飞行汽车的研发与设计一直是海外 " 民间大神 " 与巨头公司关注的对象,直到最近几年,飞行汽车的概念才流入到中国;事实上,这个偏门的赛道尤其受到车企青睐。除了小鹏汽车外,吉利集团也是国内入局飞行汽车领域最早的一批玩家,并且在该领域建设中投入了 " 大手笔 "。

2017 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了一家名为 " 太力飞车 "(TERRAFUGIA)的美国飞行汽车公司。该公司由几位麻省理工的毕业生于 2006 年创立。从其官方视频频道来看,至少在 2008 年,该公司就已经有了 " 飞行汽车 " 的原型产品。两年后,吉利再度联手戴姆勒入股德国飞行汽车公司 Volocopter。

而作为新能源造车领域的新生力量,小鹏汽车也致力于用更创新、更智慧的方法优化雏形方式。2020 年北京车展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超低空飞行汽车探索版。小鹏官方当时对外表示,将于 2021 年推出第二代产品,并将开启试乘体验,未来还将随着法规和技术的成熟适时推出量产版本;不久前试飞的产品,已是小鹏汇天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飞行汽车,展现出了 " 中国制造 " 的力量。

并非 " 换道超车 ",飞行汽车仍有局限性

诚然,在城市扩张速度迅速、公共空间日益狭小、追求效率对今天,飞行汽车有着绝对的优势——移动速度快、起降容易、占据空间不大以及品质稳定,最重要的是飞行汽车能够极大的提高城市与城市间的物流协同,将整体效率拉满。综上所述,飞行汽车的研发确实存在必要价值,且为各大车企提供了 " 换道超车 " 的机会。

聚焦在迪拜完成了海外公开首飞的旅航者 X2 上,它最多能搭载两位乘客,纯电动飞行符合城市绿色交通出行的目标,适用于未来城市的低空飞行,可满足城市内短途出行需求,同时还可为野外救援、医疗运输等场景服务。打开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乘客只须通过一键启动、一键返航、一键降落等简单操作即可拥有智能的飞行体验。

虽然看似飞行汽车领域前景无限,但是沉静下来细想现实却无比残酷。首先安全性是飞行汽车的首要解决问题,飞行汽车远不及直升飞机 70 年的历史经验,更无法保证超越直升飞机的安全系数。对标无人驾驶技术来看,它除了需要考虑人、车、路等多种因素对驾驶效果的影响外,也必须要考虑交通事故、违章事件等不确定因素。

此外,在起降过程中需要对起降区域的环境、可行区域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而在飞行过程中,也必须要随时面对气流的干扰,这对于飞行汽车所搭载的传感器的要求很高,现有的传感器技术很难满足这一硬性要求。另外更大的难点在于政策的监管和市场接受度,目前多国对于飞行汽车的监管均均处在盲区之中,行业标准的制定遥遥无期。

再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飞行汽车的驾驶执照究竟如何适用?是看飞机执照还是汽车执照?会不会推出飞行汽车专用执照?如何才能考取执照?这些都是谜团,而飞行汽车的航线制定与事故认证,同样也非短时间能够实现的。

人类对于天空的向往是无限的,但事实证明它并不能像汽车一样走进平民百姓生活中。对此,水滴汽车采访到小鹏汽车相关人士,得知小鹏飞行汽车或许将按汽车销售,并上汽车牌照,仅在一些飞行营地才可以使用飞行功能,飞行能力的用途从根本上得到制约,那飞行汽车还有什么价值去继续开发呢?其实,飞行汽车领域是 " 醉温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资本入局飞行汽车领域,新故事还能讲多久?

常言道," 有资本疯狂介入的地方 , 无一例外会成为战场 , 迫使你卷入其中。"" 飞行汽车 " 作为汽车、航空、新能源三大领域的交点,同时又是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自然 " 一夜之间 " 成为资本集中扎堆的新绿洲,而究其背后逻辑实际是对未来出行发展潜力的看好。

截至 2021 上半年市场上已经有超过 200 家公司在开发大约 420 种不同型号的产品。除了上述提到的吉利集团以及小鹏汽车外,还有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以及丰田、大众等大批汽车厂商,甚至还有谷歌、Uber、腾讯等科技巨头,整个行业融资在 20 亿美元左右。

据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预测,2040 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的产业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美元,到 2050 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近 10 万架飞行汽车用作空中出租车、机场班车和城际航班,仅亚太地区的 AAM 服务收入可达 369 亿美元。

抛开入局时间以及国家地区,面临安全、成本、可靠性等诸多挑战,目前仍未有一家相关企业实现飞行汽车的商业化,更多的只是在公众心中树一张 " 科技 " 标签。但就是凭着这么一张 " 科技 " 标签,去年 10 月 19 日小鹏汇天轻松完成 5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创下亚洲飞行汽车领域的融资纪录;在科技包裹的外衣下,不排除车企用飞行汽车 " 讲故事 " 的可能。

而相比国内,国外似乎更加 " 疯狂 "。去年 8 月 12 日,美国电动航空公司 Joby 在美股成功借壳上市,估值 45 亿美元;一个月后,德国飞行汽车企业 Lilium,以及美国的 Archer,前后相差两天在美股完成借壳上市。水滴汽车了解到,目前全球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已向百余家空中汽车初创公司投入了近百亿美元资金,包括无人机和电动飞行出租车。

除资本市场的青睐外,飞行汽车的研发何尝不是一种对车企自身品牌的 " 拔高 "。小鹏汽车一直以特斯拉看齐,然而特斯拉 CEO 埃隆 · 马斯克早在航天、移民等前沿项目上收获了用户眼球,同时赢得了足够的行业口碑。相较于更加遥不可及的太空作业,小鹏汽车选择飞行汽车这类成本较低的品类,同样能够收获不错的效果,何乐不为呢?

1940 年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 · 福特曾预言:" 请记住我的话,飞机和汽车的结合即将到来,你可以嘲笑我,但是它一定会实现。" 直到 2022 年,他的预言仍未成真。水滴汽车认为,飞行汽车绝不是目前人类技术可以支撑起的大规模商用产品,但飞行汽车概念的兴起,确实引发了资本的持续追捧。

或许 50 年后,100 年后,人们都能拥有一辆飞行汽车,眼下这处风口中的风口还能热多久,也似乎并不重要。只是这份流淌中的 " 热钱 ",究竟能不能推动技术进步,加速飞行汽车的 " 用武之地 ",使之真正造福人们优化通勤效率,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