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汽车 > 正文

​独角兽 Argo AI 成“弃子”,自动驾驶行路难

2022-11-10 22:22 来源:网络 点击:

独角兽 Argo AI 成“弃子”,自动驾驶行路难

导语

Introduction

Argo AI 的关停不是自动驾驶公司的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作者丨李思佳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朱锦斌

自动驾驶向来是汽车行业的大话题。

一方面,它被视为行业的趋势所在。尤其是随着 5G 设备和车路协同设施的普及,自动驾驶似乎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最好契机。单单是中国市场,去年自动驾驶方向的融资就发生了 100 多起,披露出的融资额近 600 亿元。

另一方面,它又是不能轻易在公共场合谈论的存在。例如,当暂时还经不起考验的特斯拉 FSD 自动驾驶技术碰上爱吹嘘的马斯克,结果是不仅 FSD 成为笑话,甚至马斯克本人都曾面临美国联邦安全监管机构的司法指控。

如今,自动驾驶再次迎来讨论,而契机则是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 Argo AI 在近日宣布倒闭。

作为由大众和福特共同参股支持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Argo AI 曾经一时风头无两,在公司成立第二年便迎来高光时刻,掀起一阵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掘金浪潮。如今,随着它的倒闭,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难的问题也再次被放在了行业的明面上讨论。

陨落,只有一步之遥

总部设立于匹兹堡的 Argo AI,创立于 2016 年。由于身处自动驾驶的时代风口,加之人才济济的创始团队被看好,很快便吸引到资本的注意。

在其成立的第二个年头,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就宣布对其进行 5 年共 10 亿美元的投资。随后的 2019 年,Argo AI 宣布将和福特、大众签订新的合作,这一次,大众为其带来超过 26 亿美元的融资金额,大力助推了前者的发展速度。

好风凭借力。彼时的 Argo AI,已经有走在这一市场前列的势头,巅峰市值一度高达 70 亿美元,团队规模超 2000 人。可以说,大众和福特的推波助澜,将 Argo AI 带到了不属于它的高度,也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蒙上一层泡沫。

按计划,Argo AI 负责开发、测试并最终实现其自动驾驶系统的商业化。可丰满的理想另一面是骨感的现实。

虽然 Argo AI 正在想方设法加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终究是资金投入的深不见底和回报的不值一看,让福特、大众等投资者心生退意。

大众此前就曾传出不再继续投资 Argo AI 的消息,而会通过合作的方式推进智能驾驶系统的打造,海外与博世推动了新进展,在中国与地平线组建合资子公司。

福特的态度更为明显,直接转变了对自动驾驶汽车战略的态度,计划关闭 Argo AI。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 · 法利(Jim Farley)在 10 月 26 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 实现大规模、盈利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一定要自己研发这种技术。"

在福特看来,投资 Argo AI 是导致企业亏损的原因之一。根据福特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其当季净亏损 8.27 亿美元,对 Argo AI 的投资记录了 27 亿美元的非现金税前减值。

据悉,福特 " 我意已决 " 的表态也导致大众完全退出。

大众首席执行官 Oliver Blume 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在未来技术的开发方面,专注和速度至关重要。我们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最强大的功能,并使我们的开发尽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对于 Argo AI 的投资,让大众和福特认清了自动驾驶 " 路难行 " 的现实,并相继采取收缩战略不再追求完全自动驾驶,转而向驾驶辅助发力;而从 Argo AI 的关停也不难发现,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进程是当前束缚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原因。

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创业两年迎来高光时刻、三年之内收获至少 36 亿美元的投资、估值一度高达 70 亿,甚至在 18 个月前,还在考虑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资金……谁也没成想,起点如此高的 Argo AI 的陨落是如此之快。

Argo AI 的关停也降低了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爱戴。今年以来,包括 Aurora Innovation 在内的很多自动驾驶公司的股价出现下跌;英特尔自动驾驶业务 Mobileye 的上市估值也不到 500 亿美元目标的一半。

据了解,美国企业服务数据公司 Crunchbase 曾对 10 余家近几年上市的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技术的公司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这些公司在上市后的平均跌幅都超过了 80%。

其中,表现最差的企业包括自动驾驶卡车开发商 Embark、LiDAR 技术公司 Velodyne Lidar 和 Quanergy,这三家公司下跌超过 95% 甚至更多。更有甚者,股价在一年之内较首发价下跌 97% 以上,深陷退市危机。

这一切的背后,是自动驾驶领域正在被 " 看衰 "。

首先就是涉及自动驾驶领域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且研发时间长、成本消耗巨大。

Uber 自动驾驶部门 5 年烧光了 25 亿美元;Waymo 每年要花掉 10 亿美元以上。国内最舍得 " 烧钱 " 的是百度,据财报数据显示,仅 2020 年投入就达 200 亿元。文远知行 CEO 韩旭也曾在受访时向媒体表示:公司一直维持着每年 1 亿美金的花钱速度……

正因为如此 " 烧钱 ",才少有企业能够独自承担,而车企自研路线很容易陷入投入 " 无底洞 " 又无法短期产生回报的尴尬境地,所以未来主要还是走 Argo AI 的路子,共同投资合作开发。

但 Argo AI 的问题就是所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要面临的问题:高额风险投资押注下的商业模式变现,让投资者逐渐从无限看好到望而生怯。

此前,大众汽车商用车业务负责人 Thomas Sedran 表示,全自动汽车(L5 级无人驾驶)至少还需要 5 年时间才能具备商业化落地的可能,而在全球推广这项技术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成本和复杂性,将削弱其短期内的商业前景。

在投入产出的难题之下,当自动驾驶公司被投资者抛弃,会有更多的 "Argo AI" 关停。

基于盈利和商业化落地难的问题,不仅加速了 Argo AI 的陨落,哪怕是自动驾驶的巨头 Waymo 都开始动摇。Waymo 高管曾透露:美国凤凰城公司曾经月业务 1500 笔,营收却只有 1 万多美元。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企业投身于自动驾驶领域上。比亚迪、特斯拉、百度、谷歌、华为、苹果……从汽车行业到互联网巨头,再到科技大佬,都已经布局其中。

根据摩根大通的研究分析,2025 年前,仅中国市场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就将实现 33% 的年均增长率,并于 2025 年达到 70 亿美元规模,新的 " 蛋糕 " 似乎已经做成。

而随着政策的扶持和投资者的加注,自动驾驶行业或许会逐渐实现商业化落地,但目前来看依旧遥远。眼下更多的是,企业以自动驾驶为噱头宣传,希望借此提升销量。

李思佳

反香菜联盟头目、公社一楼雅座长期霸占者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